推薦閱讀
- 從“身邊”到“區域”:微博本地資訊內容生產變遷史(2010-20212022-10-20
- 附帶新聞消費:“Z世代”新聞消費模式研究2022-10-20
- 知識與修辭:數字時代新聞寫作的“技藝”2022-10-20
- 從“我”到“我們”2022-10-20
- 城市群核心城市形象“他塑”研究2022-10-20
- 基于文化距離的中國對外傳播目標國分層研究2022-09-27
- 馴化視角下“小號”的可供性分析2022-09-26
- 城市慢直播:以媒體鏡像構建城市認同2022-09-26
- 工程傳播與國家文化軟實力提升2022-09-26
- 不合規App隱私政策文本結構與情感傾向研究2022-09-26
- 話語何以“出圈”2022-08-23
- 群體語境下 “內卷”的話語擴散機制2022-08-23
- 看電視還是刷微信2022-08-23
- 國內外平臺型媒體研究熱點與趨勢2022-08-23
- 大學生網絡廣播劇付費收聽行為影響因素研究2022-08-23
- 高校教師媒介素養的內涵、挑戰與提升路徑2022-08-23
- 北京冬奧會期間《俄羅斯報》對中國形象的建構研究2022-08-23
- 我國文化國際傳播的政策提升路徑探究2022-08-05
- 空間理論視域下縣級融媒體功能優化與路徑抉擇2022-07-29
- 短視頻風口下的老年共情傳播模式與完善策略2022-07-29
- 人機傳播:智能家居的反向馴化傾向2022-07-29
- 媒介準入與象征哀悼:數字時代集體悼念的儀式與情感2022-07-29
- 網絡評論區的共識評價體系建構2022-07-29
- “網紅打卡地”的空間生產與規訓2022-07-27
- 從二維碼集結到傳播行動:網絡志愿者的媒介實踐研究2022-07-27
- “愛國主義”議題的學理框架與輿論表達2022-06-20
- 兒童數字風險及影響因素研究2022-06-20
- 從內涵變遷到解碼狂歡:“打工人”符號的意義解析2022-06-20
- 再部落化:“老漂族”的日常交往圖式研究2022-06-20
- 空間關系學視角下的網絡主播體驗行為探究2022-06-20
- 互聯網社交活動中表情包的情緒傳播機制2022-06-20
- 風險事件中網絡謠言的生成及治理路徑2022-06-20
- 作為“游蕩者”的后媒體時代撰稿人2022-05-25
- 新聞評論員立場表達的話語功能探析2022-05-25
- 主流媒體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媒介話語建構2022-05-25
- 元宇宙視域下的人工智能虛擬偶像2022-05-25
- 全球多元主體傳播格局下非政府組織的話語建構2022-05-25
- 虛擬服飾塑造國家形象的策略探究2022-05-24
- 溝通與互助:氣候風險中城市的數字傳播2022-04-22
- 我國環境新聞報道樣態及傳播困境分析2022-04-22
- 抗疫時期國家的災難敘事與共同體想象2022-04-21
- 生命傳播視域下B站數字網絡社區的建構與共治2022-04-21
- 虛擬偶像:媒介與粉絲的二元共塑2022-04-21
- 基于ABC態度模型的信息流廣告影響探究2022-03-24
- 疫情主題電視公益廣告社會效果的影響因素2022-03-23
- 基于“群體認同”的滬區級融媒特征啟示2022-03-23
- 數字情感勞動:銀發群體再社會化2022-03-23
- 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亞洲視角與思路2022-03-23
- 聯動模式下的辟謠實踐探析2022-02-23
- 突發危機事件中主流媒體報道框架與話語構建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