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媒體不能僅限于鼓勁加油
2022-05-10 10:46:41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5月上 作者:李云芳
摘要: 應對重大公共危機,需要政府的全力以赴,也需要全社會每一分子的努力和志愿,媒體亦不應例外。
上海正在緊張、艱難地對抗著奧密克戎引發的疫情。一座擁有2000多萬人口的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平素繁復、精密的連通、運行,至此基本只剩一件事:抗擊疫情。媒體也不例外,報道內容基本上都圍繞著戰“疫”。其間,上海廣播電視臺有兩個事受到了高度關注。
4月12日,因為一場“眾志成城 同心守滬——東方衛視抗疫特別節目”的預告,東方衛視在網上遭遇不少批評??垂澞繂?,是邀請了很多明星來圍繞戰“疫”進行講述、歌唱、祝福等,網友稱該節目是“晚會”。注意到批評聲后,東方衛視及時改弦,暫緩播出這場特別節目。
4月17日,上海廣播電視臺播發了一則視頻新聞《深夜對話:在橋洞下打地鋪的“小哥”們》,介紹滿城飛奔的外賣小哥封控中回不了所居住的小區,有一些只能在外邊將就過夜。這則視頻刷屏,點贊最高的一條評論是:“給記者點贊,讓大家看到外賣小哥們的真實情況。希望相關部門能給予這些為市民生活奔波的小哥們更多支持和幫助。”
這兩件事提醒我們思考:在重特大公共突發事件中,媒體應該發揮怎樣的作用?
以這次暫緩播出的抗疫特別節目來說,東方衛視的初衷是為正在奮力進行的戰“疫”加油鼓勁。預告節目單顯示,無論是講述、歌唱、祝福還是魔術、情景劇,內容都圍繞著謳歌醫護、志愿者、援滬人員、基層一線人員等,或者是給上海這座城市加油,呼吁“同心守滬”。初衷是好的,但從效果來說存在三個問題:
一是時效問題。如果這場抗疫特別節目是在疫情結束后進行,不僅不會被批評,還會受到大家的點贊。以往慣例,抗疫勝利時的特別節目,會邀請一線的戰“疫”典型上臺,接受大家的致意、贊揚以及表彰,公眾認可這是應該給予英雄們的光環。
二是主體問題。如果這場活動不是媒體機構,而只是演藝界人士自發組織的加油打氣的演唱、演奏,也不會受到批評。過去多次疫情或其他緊急情況下,明星、演員以己所長為“戰斗”鼓勁加油或義演募款,并不鮮見。
三是形式問題。媒體舉辦的這臺節目,邀請了許多明星來講述、演唱或者祝福。如果這場特別節目全部是戰“疫”一線人員或者患者、封控在家者的講述、故事,應該也不會受到批評。
一句話,媒體進行鼓勁加油,必須注意時與效的問題,考慮到公眾情緒和需求的基本面。
公眾對媒體的期望,自然是能夠直面疫情期間公眾遇到的問題,并通過報道的手段推動予以解決。換句話說,公眾希望的是媒體與公眾建立共鳴,對具體問題有直接幫助,而不是只在旁吶喊加油。鼓勁加油可以是媒體的一部分作用,但不應該是全部。
在大疫之下,媒體除了發揮日常功能如消息傳遞、政策解讀、民情反映外,還應該發揮更多的幫助作用。
一是關注弱勢群體。除了外賣小哥,還有不會使用智能手機的高齡老人、有特殊疾病需要定期就醫的人、街頭的流浪漢拾荒者……此外,還有因疫情、因封控而臨時變為弱勢群體的人,如臨時來滬就醫、打工卻因封控滯留上海的人,媒體對這些人予以關注、呼吁幫助都是責任和使命所在。
雖然隨著智能手機的普及、社交網絡的發展,很多人可以在各種平臺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但能夠贏得關注的仍然還是極少部分,而且往往是事情極端化演變后才容易被注意到。因此,更寬面上的求助聲音,還需要媒體進行聚類打撈。
二是直接參與幫助。在上海這輪疫情中,自澎湃新聞率先開設“戰疫服務平臺”后,上海幾乎所有媒體包括區縣融媒體也都設立了求助服務通道。這些媒體機構,或者通過自己協調資源幫扶,或者通過聯系涉事機構解決,或者轉遞給政府部門處理,都是在超越新聞報道之外為疫情中的困厄者提供更直接的幫助。
一座超大城市突然暫停,2000多萬人封控后需要保供,每天隔離幾萬人需要設法居留。在巨大的挑戰下,政府有責但勢難周全。應對重大公共危機,需要政府的全力以赴,也需要全社會每一分子的努力和志愿,媒體亦不應例外。
(作者為澎湃新聞編委)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5月上
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