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真實有賴于程序真實
2022-07-26 15:38:29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7月下 作者:竇鋒昌
摘要: 報道事實準確和采訪程序正當且準確,兩者缺一不可。
《今日美國》6月16日發表聲明稱,經內部核查,確認該報記者加布麗埃拉·米蘭達存在嚴重的新聞造假行為?!督袢彰绹贩Q,該報在收到外部舉報后對米蘭達的報道進行了核查,發現存在偽造當事者身份、編造受訪者引語、虛構受訪者等造假行為。該報已移除該報網站上23篇相關報道,而在此之前,米蘭達已從該報辭職。
記者捏造假新聞的事件在美國并不鮮見,比如,《今日美國》2004年也曾發生新聞造假丑聞。當時,曾入圍普利策獎的該報記者凱利因造假公開道歉并辭職,凱利是該報的國際新聞記者,曾報道海灣戰爭等重大國際新聞。2003年,《紐約時報》記者布萊爾被查出在大量獨家新聞中捏造新聞事實,這一事件甚至導致《紐約時報》高層被迫辭職。
《今日美國》是一份面向全美發行的報紙,該報雖然不是美國傳統的“大報”,但是因為發行量比較大,在美國各地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此次事件引起了比較多的關注。
在互聯網時代,假新聞已經成為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中外概莫能外。最近發生的“華為與陳春花”事件也是一例,華為發表聲明,說是在互聯網上有一萬多篇夸大、演繹陳春花教授對華為解讀、評論的文章和視頻,基本為“不實信息”。據初步查證,這些文章和視頻大都是對陳春花教授所寫的關于華為的一篇文章的“發揮”和“演繹”。一生十,十生百,百生萬,當下的虛假新聞就是這么迅速蔓延開來的。
回到《今日美國》這個案例,我在這里想強調的并不是造假這個結果,而是造假的過程和方式,這才是這起事件的最大警示意義。
《今日美國》的聲明說:“(米蘭達報道中)引述的一些對象并非報道所稱機構的人員,有杜撰之嫌。某些引述的消息人士甚至無法確認是否存在,此外,一些報道中引述的對象則是張冠李戴。”
大家注意,這個聲明說的是記者的報道來源存在問題,有些是張冠李戴的、有些是杜撰的。一般來說,來源有問題和報道虛假之間不能簡單畫等號,比如,大街上發生了一起交通事故,記者報道這起事故時杜撰了一名目擊者“市民甲”,“市民甲”是虛假的,但交通事故是真實存在的。
不過,按照《今日美國》的說法,即使交通事故客觀存在,但因為在報道中引用了虛假的信息來源,這篇“結果真實”的新聞也要被認定為“虛假新聞”,因為采訪過程存在造假行為,記者沒有采訪“市民甲”,卻在報道中杜撰了“市民甲”,“程序虛假”導致“新聞虛假”。
這樣的一種觀念來源于更廣泛的“程序正義”理念,所謂“毒樹結毒果”,如果程序有瑕疵甚至違法,哪怕結果再合乎人們的預期,也會被認為不正當。從新聞采寫的角度看,這其實是對新聞真實的一種更高要求,新聞真實不僅意味著所報道的事實準確,同時也要求采訪的程序正當而且準確,兩者缺一不可。
但在現實的采訪中,我們往往會發現,很多記者更看重“結果真實”,對于采訪的過程真實重視程度不夠。特別是在互聯網條件下,足不出戶,不去新聞現場,不見采訪對象,通過網絡和電話就可以很容易地完成采訪,稿子里經常出現“某某區的張先生”“某某公司的李小姐”等“虛擬”采訪對象。通過這樣的采訪寫出來的稿子,結果或許是真實的,但采訪過程是有瑕疵的甚至是虛假的,按照嚴格的新聞真實標準去判斷,這樣的稿子都可以被歸為虛假新聞一類。
其實,無論是在西方還是東方,慎重使用匿名消息來源是各家媒體對記者提出的明確要求,但是在實踐操作中總是會出現問題?!督袢彰绹返倪@名記者就是沒有在自己的稿件中遵守這些要求而導致了假新聞事件,這再次提醒我們,專業新聞工作者要嚴格要求自己。
專業新聞工作者不同于自媒體寫手的一大特點,就是“專業”。這就要求對自己的采訪和寫作秉持更高更嚴格的標準,寫出更加值得人們信賴的稿件。不僅結果真實,而且有可靠的可驗證的采訪程序做保證,否則,一個專業新聞記者和互聯網上的“噴子”又有什么區別呢?
(作者為復旦大學新聞學院教授、高級記者)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7月下
編輯:范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