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新聞獎改革利好一線采編人員
2022-10-27 08:45:47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作者:吾道南來
摘要: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順應了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具專業性和包容性。
今年中國新聞獎進行了改革,獎項設置、評選機制、設獎數量都有較大的變化。
在獎項設置方面,此前獎項按報紙、廣播、電視、網絡不同傳播介質分類設獎,沒有貫通各類媒體。一個新聞單位所報的獎項和作品數量非常有限,比如一家報社除網絡作品外,最多只能報送文字消息、文字評論、通訊與深度報道、新聞版面、副刊作品、新聞攝影、新聞漫畫、新聞名專欄、國際傳播、新聞論文等10個項目10件作品。報送單位增加高校新聞傳播學院和推薦方式增加自薦、他薦后,報送作品數量有所增加,但仍然有限。此次獎項設置改革,一是以新聞作品體裁為主線設置基礎獎項。設置消息、評論、通訊三大基礎獎項。把文字消息、廣播消息、電視消息3個獎項合并為消息。把文字評論、廣播評論、電視評論3個獎項合并為評論。二是根據新聞實踐設置基礎獎項。保留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專欄4個基礎獎項。新聞論文獎項更名為新聞業務研究。三是尊重媒體特性設置基礎獎項。設置新聞專題、系列報道、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紀錄片6個基礎獎項。把廣播新聞專題、電視新聞專題、網絡新聞專題、短視頻專題報道4個獎項合并為新聞專題。把分散在多個獎項中的系列、連續、組合報道合并為系列報道。把廣播新聞訪談節目、電視新聞訪談節目2個獎項合并為新聞訪談。把廣播新聞現場直播、電視新聞現場直播、移動直播3個獎項合并為新聞直播。合并報紙版面、廣播新聞節目編排、電視新聞節目編排3個獎項為新聞編排。四是根據內容題材設置專門獎項。設置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4個專門獎項。其中,國際傳播為保留獎項。五是鼓勵融合發展創新設置專門獎項。增設融合報道獎項,鼓勵運用多媒體手段創新報道內容和形式。增設應用創新獎項,鼓勵媒體應用信息網絡技術,研發“新聞+服務”的創新性信息服務產品。六是取消作品屬性不鮮明的獎項。取消創意互動和頁(界)面設計獎項,突出對新聞作品的評選。改革后,中國新聞獎設置20個獎項:消息、評論、通訊、新聞專題、新聞紀錄片、系列報道、新聞攝影、新聞漫畫、副刊作品、新聞訪談、新聞直播、新聞編排、新聞專欄、新聞業務研究、重大主題報道、國際傳播、典型報道、輿論監督報道、融合報道、應用創新。這樣,各類媒體均可參加各獎項的評選,大大拓展了新媒體參評項目,推動主力軍全面挺進主戰場。一個新聞單位如果加上通過高校新聞傳播學院或通過自薦、他薦方式報送的,可達20多件作品。
在評選機制改革方面,一是堅持向新聞工作一線傾斜,明確規定副部級以上領導干部不參評,廳局級領導干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這條線畫得好,在現實中,一些新聞單位的領導盡管只參與了審稿或做了指導,沒有全程參與創作過程,但報送作品參評時,署名卻在主創人員前面。這樣還會影響長江韜奮獎的評選,非新聞職業出身的領導干部報送中國新聞獎作品時把自己的名字署在主創人員名字的前面,作品獲得中國新聞獎后,過幾年其本人又參評長江韜奮獎。明確規定“廳局級領導干部非主創人員不參評”后,加上參評長江韜奮獎職業年限的規定:“長江系列要求從事新聞工作5年以上,韜奮系列要求從事新聞工作10年以上”,在一定程度上把這條路徑堵死了。二是完善初評機制,初評工作一律由記協和中央新聞單位組織,行政管理部門不再參與作品的報送。三是擴大評委庫,增加懂行專家,減少行政管理部門負責人。四是改革評選制度,增設評委實名打分環節。后面這三條進一步增強了評選的專業性和客觀性,意味著專業性強、質量高的作品獲獎機會增多了。
在設獎數量方面,改革后增加了30個,獲獎機會增加。此外,改革前對參評作品的篇幅有限制,改革后取消了對參評作品的篇幅限制,增加了超長作品的參評機會。
總之,中國新聞獎評選改革順應了媒體融合發展的趨勢,更具專業性和包容性,更有利于調動一線采編人員參與積極性。
?。ㄗ髡邽橘Y深媒體人)
【文章刊于《青年記者》2022年第18期】
本文引用格式參考:
吾道南來. 中國新聞獎改革利好一線采編人員[J].青年記者,2022(18):126.
來源:《青年記者》公眾號
編輯:小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