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utput id="qaeul"><code id="qaeul"></code></output>
        2.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首頁>每月調查 > 正文

          新聞工作者職業精神現狀調查及建議

          2022-03-16 14:33:20

          來源:《青年記者》2021年6月上   作者:盧文炤

          摘要:  在新媒體特別是移動新媒體勃興的當下,多種外因與內因疊加,對新聞工作者(專業新聞機構的采編人員)的職業價值帶來沖擊,由此也帶來新

            在新媒體特別是移動新媒體勃興的當下,多種外因與內因疊加,對新聞工作者(專業新聞機構的采編人員)的職業價值帶來沖擊,由此也帶來新聞職業精神滑落的危機。5月22日-6月3日,《青年記者》通過“問卷星”平臺和微信公眾號“青年記者”發布問卷,調查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現狀,并收集在新的傳播格局下如何提升職業精神、重塑職業價值的建議,以供新聞工作者參考。本次調查共收到有效答卷617份,下面為調查結果,書面回答進行了精選。
           

            1.您的身份是_____(單選)

            a.黨報黨刊及其新媒體工作者   35.02%

            b.都市類報刊及其新媒體工作者   16.69%

            c.行業類報刊及其新媒體工作者   2.92%

            d.時政財經類市場化報刊及其新媒體工作者   2.59%

            e.廣播電視臺及其新媒體工作者   6.81%

            f.新聞傳播院系教師   7.29%

            g.新聞傳播院系學生   18.31%

            h.商業新媒體平臺工作者或自媒體人   1.62%

            i.政府部門或企事業單位宣傳工作者   4.54%

            j.其他   4.21%

            2.您的年齡是_____(單選)

            a.23歲以下  15.24%

            b.23-30歲   25.61%

            c.31-40歲   30.63%

            d.41-50歲   19.45%

            e.50歲以上   9.07%

            3.您認為新聞工作者未來在社會中的作用會弱化嗎?為什么?(單選)

            a.不會弱化,反而會強化和豐富   54.29%

            北京讀者:信息泛濫,但優質內容不足。特別是經歷重大公共事件后,人們已經感知到了權威媒體不可或缺。

            合肥讀者:后真相時代,信口而出的情緒和觀點“泛濫成災”,真相尤顯可貴。

            山東讀者:人人都能發聲,但不是每個人的聲音都會被聽見,未來還是需要權威的媒體發出更大的聲音。

            濟南讀者:公眾對信息的需求只會增加不會減少,但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信息。

            廣州讀者:新聞的導向非常重要,需要專業人士。

            南寧讀者:社會處于復雜變動的時期,很多問題會更加凸顯,需要新聞工作者關注。

            濟南讀者:新聞是有態度有溫度的,這些是機器替代不了的。

            b.作用不變   9.56%

            c.會弱化   28.69%

            合肥讀者:調查性新聞式微,專業性受到來自新媒體的挑戰。

            長沙讀者:自媒體越來越發達,版權管理滯后。

            濟南讀者:轉型不夠成功,思維跟不上,隊伍專業性不夠。

            廣州讀者:信息源大量增加,記者的專業性可以在某種程度上被多信源相互印證替代。

            石家莊讀者:專業的記者未必有強大的平臺和渠道,專業的聲音不一定會被公眾獲取。

            d.不確定   7.46%

            南寧讀者:弱化和強化是相對的,會弱化是因為在自媒體時代其他人其他行業也容易發出自己的聲音;會強化是因為新聞工作者的專業性依舊無可比擬,人人都能傳播,但不是人人都懂新聞的內涵。

            4.如果您是新聞工作者,您喜歡目前的工作嗎?(單選)

            a.非常喜歡,能承載自己的新聞理想   14.1%

            b.喜歡,能部分承載自己的新聞理想   50.09%

            c.一般,一種職業而已,和其他職業一樣   24.31%

            d.不喜歡,養家糊口的工作   5.02%

            e.其他   6.48%

            5.如果您有兩個機會,一個是去商業新媒體平臺工作,一個是去傳統主流媒體工作,您的選擇是什么?(最多選三項)

            a.去商業新媒體平臺,收入高   31.28%

            b.去商業新媒體平臺,機制靈活   30.47%

            c.去商業新媒體平臺,機會多   27.88%

            d.去傳統主流媒體,可以做原創新聞實現新聞理想   43.44%

            e.去傳統主流媒體,工作、收入較穩定   31.6%

            f.去傳統主流媒體,有國家工作人員身份   23.5%

            g.其他   7.29%

            6.您認為哪些因素對新聞工作者的價值真正造成減損?(最多選三項)

            a.信息來源多元化、討論主體多樣化,新聞工作者對社會的影響力減弱了  51.05%

            b.UGC(用戶生產內容)、MGC(機器生產內容)大幅增多   34.36%

            c.新聞單位過度追求經濟利益,不注重加強新聞業務   45.54%

            d.新聞工作者為追求網絡流量,過度迎合受眾   48.46%

            e.新聞工作者“不求有功,但求無過”的心態   38.41%

            f.新聞工作者專業素養低,刊登假新聞或低質新聞   24.47%

            g.傳統主流媒體傳播力減弱,認真調查采訪寫出的報道看的人不多   49.11%

            h.其他   5.19%

            7.當一個重大新聞發生時,作為新聞記者,您正在距離現場不遠的地方,前往采訪有一定的危險性,您的選擇是_____(單選)

            a.未接到單位指派,立即前往現場采訪,先采訪再說   23.82%

            b.未接到單位指派,但主動聯系單位,要求前往采訪   49.27%

            c.接到單位指派,前往采訪完成任務   12.97%

            d.未接到單位指派,不去采訪,先密切觀察了解   11.02%

            e.未接到單位指派,事件與己無關,不關心也不了解   0.81%

            f.接到單位指派,考慮到有一定危險,想辦法推脫   0.65%

            g.其他   1.46%

            8.您認為當前新聞工作者急需加強的職責是_____?(最多選五項)

            a.深入、全面地解讀黨和政府的政策   50.89%

            b.及時、真實地報道新聞信息   70.34%

            c.在眾聲喧嘩中正確引導輿論   70.5%

            d.在危難事件中做報道者、呼吁者   47%

            e.為人民利益進行及時的輿論監督   68.72%

            f.做好對外傳播(向海外,向國內其他地域)   27.39%

            g.做好典型人物、事跡宣傳   13.45%

            h.增強融合報道能力,創新報道形式   45.87%

            i.提高內容的傳播力、影響力   46.84%

            j.增加單位創收   9.56%

            k.其他   1.13%

            9.您認為新聞工作者在新聞倫理方面最應該避免的問題是_____(最多選五項)

            a.報道假新聞   58.83%

            b.娛樂化、低俗化   66.13%

            c.“有償新聞”或“有償不聞”   52.84%

            d.不符合常理或科學性欠缺的宣傳、報道   47%

            e.對報道對象產生傷害   43.27%

            f.進行不當的“媒體審判”   52.67%

            g.以煽情報道引關注   39.38%

            h.渲染暴力、恐怖、獵奇事件   30.31%

            i.報道不平衡、不全面   41.49%

            j.不當暗訪   5.83%

            k.其他   1.3%

            10.您認為在人人皆可傳播的時代,如何提升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重塑職業價值?

            濟南讀者:新聞是一種理想,抱著只是做一份工作的心態是做不好新聞的,所以選人用人是前提。業績的評判除了考核稿件質量,用戶的反饋也應該成為重要指標。只有和用戶在一起,職業價值和成就感才能正向循環。提升專業性是當務之急,專家型記者和編輯太稀缺了,專業了才能一針見血,才能推動問題解決,才能贏得用戶的認可,這也是職業價值的閃光點。

            偶爾治愈工作室主編李晨:新聞工作者的職業精神根源于對所做報道的社會價值感的自我認同,一旦這一價值體系崩塌,職業精神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馬小杰:“推動”二字常記心間,我為受眾打開的這扇窗,到底能展示什么樣的景象?這番景象背后還有什么?開窗之后我們還能做什么?每次報道都不是孤立的,應當注意到它作為社會大系統中的一部分與其他事物的關聯。

            武漢讀者:1.強化專業訓練;2.尊重新聞傳播規律,科學管理;3.主管部門為正規媒體創造良好公平的從業環境。

            湖北日報傳媒集團編委辦主任陳力峰:公眾一方面需要有經驗的新聞專業人士幫助他們在垃圾信息堆積如山的網絡世界里去偽存真、去粗取精,在復雜多變的環境中做出理性判斷;另一方面,公眾還愿意在信息的海洋里依據自己的標準尋找需求的新聞。因此,在各類人群低著頭眼睛不離手機屏幕的時候,新聞工作者尤其要堅守職業精神,胸中要時常燃起“使命的熊熊之火”,將制作更多高質量、接地氣的全媒體產品作為追求;處理好內容定力與內容魅力的關系,讓作品能夠打動更多人、鼓舞更多人。

            南海網-南國都市報敖坤:在人人皆可傳播的當下,第一,新聞專業精神更需提倡,這是新聞從業者的支柱;第二,現在創新、融合談得太多,以至于把守正給忽略了,這是部分媒體機構被商業新媒體帶節奏的根源,放棄守正,是對傳統媒體權威的一種貶損;第三,緊跟時代步伐,除了傳播的“形”要跟上,追求新形態、新表達,還應該認真思考傳播的“神”,傳播的信息對受眾的意義何在、價值何在,要綜合權衡,如果只求“形”不求“神”,最終會為社會創造更多的“冗余信息”;第四,修正機器算法,算法泛濫不僅造成了“信息繭房”,還造成了“信息泛濫”。因此,新聞工作者要思考如何規避算法的劣勢,更優質地服務受眾、引導受眾;第五,對喧囂的輿論場要有冷靜的思考,不跟風、不迎合,不被互聯網的所謂“流量”牽著鼻子走。

            北京讀者:從最初人員遴選開始就要篩除人格特質里缺乏好奇心、責任感的人。新聞這個行業,任何時代都不適合以追名逐利為人生終極意義的人?;謴托侣剺I務師徒傳承制,重振案頭功夫,提倡鉆研精神,培養專家型、研究型、智庫型記者。

            濟南讀者:制度公平、科學是職業精神的保障,用人機制最關鍵。

            大眾網·海報新聞互動新聞部主任劉欣:從大學的新聞和傳播學教育開始抓起,引進有一定媒體工作經驗的業務派記者編輯多走進校園,引導學子正確認識新聞行業,對媒體環境有正確的認知和內心的敬畏。

            西安讀者:提高待遇,不讓新聞工作者為吃穿用度發愁,就會少很多“湊數”的低質量稿件。同時,新聞單位業務主管人員在考核中應更偏向有質量的稿件,而不僅僅是關注度高的新聞。

            南京讀者:在物質獎勵和價值認同上多發力。

            廣州讀者:公眾的參與意味著一種更理性化和更具有對話性的新聞傳播模式日漸成熟。傳統媒體的“把關人”作用在新媒體時代仍然重要。不同的是,在傳統媒體時代,由于媒體幾乎是唯一的大眾傳播渠道,因而媒體的把關在某種程度上相當于全社會的言論關口;但在當今時代,傳統媒體應該總體上做社會輿論的關口,對事實真相起到更重要的核實作用。

            寧波讀者:強化輿論監督作用,是我們黨“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追求的迫切需要,是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新時代各級黨委和政府應該大力支持主流媒體正當的輿論監督。

            黃岡日報高級記者童鐘鳴:新聞單位一要加強從業人員的職業教育和職業熏陶,形成崇尚新聞職業的氛圍和傳統,潛移默化地讓從業人員養成良好的職業志向和追求;二要完善新聞管理體制機制,讓有志于新聞事業的從業人員有施展才干的平臺,有事業上的歸屬感、事業發展和能力展示的成就感。

            北京讀者:強化行業自律,贏得社會各界的尊重。

            農村大眾報新媒體產品中心常務副主任劉志浩:要立足專業領域,持續輸出優質內容,最終落腳于與讀者的反饋互動,實現“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的效果,完成記者與讀者的雙向提升。首先,要有信心和動力。如今看似人人都能傳播,卻并非人人能做好傳播,重大事件發生后,網上信息魚龍混雜,最終大部分還是需要主流媒體來“一錘定音”。其次,要做到專和深。常言新聞是雜學,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信息獲取途徑四通八達,雜而不專就成了傳播大忌。記者必須深耕某個細分領域,帶著多年的思考和積累進行問題分析與探討,厚積薄發,兼有可讀性與專業度,才能獲得持久而有影響力的傳播效果。再次,記者要做到勤和思。做到嘴勤、腿勤、手勤、腦勤,一方面,通過接觸專業領域各類人和事,源源不斷獲得第一手新鮮素材;另一方面,要不斷閱讀和思考,并以文圖、視頻等人們更易于接受的形式進行內容輸出。最后,要有互動與交流。內容輸出完成不代表傳播鏈條結束,針對讀者留言及時反饋,既是對讀者的回應,易獲其進一步認可,又是對內容的延伸思考,為接下來再創作做準備,創作—傳播—反饋—再創作—再傳播—再反饋……如此循環往復,更有利于優質內容產出。

            三亞讀者:工資低,活多,工作時間超長,行業鄙視鏈明顯。監督報道職能有所弱化。記者對生產的內容不滿意,職業幸福感降低。

            青島讀者:一些新聞單位對記者的勞動缺乏尊重,不維護記者切身利益,導致記者們心寒,不再愿意盡力工作,乃至轉行出走。

            宣城讀者:加強媒介倫理與法規培訓,在實踐中學習,夯實專業能力。

            蘭州讀者:新媒體時代專業新聞內容與大眾通俗“文化”的博弈從未停止,真正關注新聞的人群逐漸縮小。這一點我在實習的時候深有體會,一家傳統媒體的官方號瀏覽量沒有當地一個快手主播的高;電視臺的老師們總是很忙,不是出去采訪就是埋頭寫稿。我曾經很疑惑:為什么大家不關心瀏覽量呢?媒體融合不就講究這個嗎?直到有一次跟隨老師下鄉采訪精準扶貧戶,之前的疑惑才慢慢地解開。采訪不是例行公事,而是切實走進家家戶戶去了解群眾的呼聲,收集大家的需求,整理成專業媒體內容,向社會傳播,引發關注,“大家一起想辦法”。事后我和老師交流,老師說:“不是不關注官方號的運營,我們做新聞的要心無旁騖做好新聞內容,新媒體平臺給了我們一個更好的載體,用來承載我們每一位新聞工作者的心聲和價值觀?,F在時代變了,酒香也怕巷子深,多元觀點,聽一有二,但我們從事新聞工作,不可隨流而下,只能逆流而上。新聞講真實,講時效,講輿論氛圍;專心做好新聞工作,新時代仍需埋頭苦干。”

           ?。ㄕ{查主持:盧文炤)

          來源:《青年記者》2021年6月上

          編輯:小青

          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
              1. <output id="qaeul"><code id="qaeul"></code></outp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