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output id="qaeul"><code id="qaeul"></code></output>
        2. 2022年10月30日 星期日
          首頁>實戰 > 正文

          把握好“時度效”著力點的思考與探索

          2022-08-05 15:02:45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8月上   作者:趙豐

          摘要:——以隨隊援滬戰“疫”50天相關報道為例

            摘  要:“時度效”意涵豐富、深刻。具體的新聞報道要體現“時度效”要求,增強對疫情等公共事件報道的聚光度,迫切需要找準報道的著力點,以“支點”撬動新聞事件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報道效果。

            關鍵詞:時度效;著力點;戰“疫”報道;針對性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強調,“要抓住時機、把握節奏、講究策略,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

            “時度效”有非常深刻的意涵。有人認為,“時”為時機、節奏,“度”為力度、分寸,“效”是效果、實效。類似闡釋不一而足。筆者認為,正因其意涵豐富、深刻,具體的新聞報道要體現“時度效”要求,增強對疫情等公共事件報道的聚光度,迫切需要找準報道的著力點,以“支點”撬動新聞事件的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達到“四兩撥千斤”的報道效果。

            4月初,山東醫療隊緊急馳援上海。大眾日報立即啟動應急報道機制,相關部門立時響應,筆者作為隨隊記者奔赴上海。50天時間里,前后方步調一致,每天對接信息、研判線索,通力協作,發表各類稿件50篇。同時還關注當地的相關報道。以這些報道為分析樣本,筆者嘗試思考、探索實踐層面如何根據具體的報道環境、群眾關切和大局需要,針對性地把握好新聞報道“時度效”的著力點。

            “時”:把握階段性,突出節點報道

            4月初開始,上海疫情持續高位運行,形勢嚴峻,當地民眾生產生活受到很大沖擊。何時迎來大批患者康復、清零、解封,可以說是深陷疫情漩渦中的民眾每日所期盼的。他們持續關注防控進展,尤其是對一些標志性節點重點關注。

            “時”,廣義的時間維度。援滬戰“疫”報道對“時”的把握,就要瞄準疫情發展階段,將著力點放在重要節點的報道上,以“硬”新聞及時回應公眾關切。

            出征即出戰。4月3日,全國多支隊伍支援上海,引發社會關注。大眾日報報道團隊圖文、視頻報道山東援滬醫療隊連夜集結、盡銳出征。有隊員在滬朋友看到他們出征的報道后,感慨獲得了信心和希望。

            初期,及時報道醫療隊抵滬工作,持續回應群眾關切。山東對應支援的是徐匯區。面對報道機動能力不足的困難,筆者選擇全程跟隨同駐地的一支隊伍進行采訪。4月6日上午去社區采訪核酸采樣工作,穿著厚厚的防護服消耗很大,連續轉戰了3個社區多個采樣點拍攝照片、視頻,立即和后方配合完成視頻報道《得知山東醫療隊來社區,上海志愿者在防護服上寫下“謝謝山東 上海加油”》。徐匯區融媒體中心也發表稿件《上千次彎腰抬臂,無一人喊累……感謝你們,“魯”此守“滬”!》,報道山東醫療隊支援當地核酸檢測工作。筆者回到駐地已是下午2點多,當晚又隨隊趕到方艙醫院采訪醫療隊整建制接管方艙收治患者的情況,趕回駐地已是晚上9點,立即寫稿,將醫療隊爭分奪秒、主動請戰的情況報道出去。

            工作有序開展后,緊抓收治工作的重要節點持續報道。接管3所方艙、首批出艙、方艙休艙、轉戰定點醫院等是疫情防控中具有重要意義的節點,能起到鼓舞人心的作用?!渡綎|援滬醫療隊接管的首個方艙正式休艙》等稿件,在大眾日報客戶端首發,第一時間以記錄者的視角記錄,以“硬”新聞持續向受眾傳遞可靠信息、戰“疫”進展。徐匯區融媒體也開設“連線方艙”欄目,抓住重要節點宣傳報道,發表了如《石龍路方艙醫院首批患者康復出院》等報道。

          \\3

            準確把握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增強報道的預見性,可以抓住特殊節日、時間點提前策劃,更加從容。入滬30天、50天返程時,筆者與后方提前溝通、策劃,創作《山東“大白”多線守“滬”》《望岳談|山東醫療隊援滬一月,從這30篇報道中看到了什么》《望岳談|山東援滬醫療隊奮戰50天,大眾日報記者見證的這些節點記載著什么》。徐匯區融媒體發表了《石龍路方艙醫院“滿月”:從緊急搶建到“三步法”有序出艙》的報道。同時,在五一勞動節、五四青年節等節日,以相關主題采訪報道,借勢傳播。

            “度”:明確報道基調,把握力度、分寸

            “度”,即權衡,把握分寸、力度。上海疫情期間曾出現一些輿情,引發熱議。對報道來說,要明確報道基調,橫向對照輿情背后的群眾關切,把握報道分寸。

            幫忙不添亂是底線要求。筆者單位確定了平實自然的報道基調,強調用事實描寫事實,以具體的故事來表現醫護人員在一線救治患者的情況。入滬初期報道以醫療隊接管方艙及救治患者為主,以消息表述事實。之后,細心挖掘救治暖心故事,《方艙醫院里開設兩間教室》《“忙起來,幾個小時很快就過去了”》等報道,標題及報道內容具體可視,讀者可從文中自然讀出隊員們的工作與付出。徐匯區融媒體中心的報道也以對患者的救治為主,《連線方艙|無癥狀感染者怎么“治”?漕寶路方艙醫院興起中醫風》《連線方艙|做做呼吸操、學習降血壓,他們將醫學科普課堂進行到底》等稿件,都是針對救治過程中具體的點進行的報道。

            平實自然,意味著不能不顧實際情況,只報道進展如何順利,而回避開始時的忙亂。疫情高位運行,醫療隊緊急踏上戰場,其面對困難的有力應對需要重點報道?!渡綎|省援滬醫療隊新接管兩所方艙醫院》稿件中,客觀描述了現場負責人四處聯絡,從補充防護用品,到聯系定點醫院轉運患者,各方面工作在緊急對接后一件件得到解決的過程。同時,采訪其中一家方艙醫院院長,以她的視角明確指出,開始的忙亂正常,但醫療隊有備而來,有措施有能力應對這些狀況。徐匯區融媒體中心發表的《病區建起教室,6000人入住徐匯方艙……他們的生活怎么樣?》,也從克服難題的角度報道了隊員們如何提高入院效率。面對危險不退縮、面對難題不回避,這樣的隊伍更有戰斗力,報道也更讓人信服。

            報道過程中,還要對近期輿情事件有所關注,了解背后的群眾關切與需求。某患者將某方艙首批患者出艙報道轉發到了方艙群,他直言寫得不對。報道稱,“輕癥患者和無癥狀感染者經救治轉陰康復周期在7天左右”。他針對的是“7”這個數。6日入艙13日出艙,雖確是7天,但彼時首批出艙才30多人,樣本量較少,艙內還有1000多名患者。艙內患者渴望康復,看到他人出艙內心焦慮,這一數字就可能引起艙內患者的誤解情緒,引起他們更多的焦慮。

            “效”:服務戰“疫”大局,突出報道針對性

            新聞報道要為戰“疫”大局服務。“效”,即報道實效,其評價的重要因素是能否服務好戰“疫”大局。要根據大局需要,增強報道針對性,靶向到位。

            首先,從報道主題上增強針對性。以山東援滬醫療隊收治患者情況為觀察樣本,筆者常和醫療隊隊員溝通交流,了解方艙動向。同時,搜尋權威信息,學習孫春蘭副總理在滬調研情況、上海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及東方衛視戰“疫”報道,了解疫情進展、痛點問題。兩相碰撞,有針對性地尋找選題。針對社會對方艙老年患者收治情況的關注,采寫稿件《全方位照護老年患者》,重點報道山東負責的方艙診治、用藥之便利;針對個別患者不愿進方艙治療的情況,采寫《山東“大白”日夜守護方艙患者》,寫醫療隊是患者的治療者、護理者,還是生活照顧者、傾聽者、信息的傳遞者,打消感染者顧慮;針對方艙床位是否能滿足需求的擔憂,主動發掘采寫了《三所方艙累計出艙人數超床位數》,報道在醫療隊努力下,方艙床位周轉效率大幅提升。

            其次,報道的敘事邏輯注意共情與理性的平衡。有研究認為,新聞報道文本作為中介在擔當信息內容交流載體角色的同時衍生出情感交流的場域,為報道與受眾、受眾與受眾之間發生內在情感聯絡提供了通道,經由信息內容建構的情感互動現象就此產生。[1]但要警惕過度表現共情或理性某一面,造成共情不足或共情疲勞。戰“疫”報道,共情與理性均必不可少且密不可分。比較穩妥的做法是,借情感共鳴引出理性敘事,報道其背后不為人知的工作,兩者相輔相成加深報道效果?!洱堃贩脚撌着祻突颊叱雠摗贰兑环飧兄x信背后的愛與感動》等稿件,即是以隊員撐傘送患者出艙上車、患者鞠躬、患者感謝信中的故事等易引發讀者情感共鳴的畫面開頭,提升閱讀吸引力,再著重講述畫面背后隊員們的付出。

            再次,創新報道形式,增強貼近性。有學者認為,融合后的黨媒主要通過各類新媒體視頻、圖文、H5等作品,以受眾內在的情感訴求為切入點,激發和滿足受眾的情感體驗,從而增進受眾的情感認同,實現主流媒體強化主流價值觀、塑造社會共識的社會功能。[2]醫療隊返程時,前后方配合,采用海報、視頻、網評、蹲點報道、側記、記者手記等多種呈現形式,每一類呈現方式又是多篇連續推出,如《海報|敬禮,獻給山東“大白”》《視頻|走過春天,迎來初夏,山東援滬醫療隊今天回家!》等報道,便于傳播,形成了報道聲勢,起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

            報道視角也要創新。避免單一媒體視角,筆者和報社客戶端同事組織了“魯滬同心”系列組合報道,將上海權威媒體報道山東援滬故事與本報報道有機結合,圖文并茂呈現,兼具兩地視角,可信度更高,與當地群眾也更貼近。

            思  考

            “時度效”是有機統一的,但并不是天然統一在一起的,需要報道者提高認識、穩妥把握。

            由紙媒到全媒,媒體擁有更多報道手段、呈現方式,首先破除的是“時”的限制。4月3日,山東醫療隊出征送行儀式剛結束,大眾日報微博即發布了視頻、文字、圖片等多篇報道,具有高度的時效性。此類消息報道以“快”為先,主要考慮將信息盡快傳播出去。全媒體傳播格局下,對“時度效”的把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果只追求速度,而不做好事實核實工作,報道造成的負面影響也會被放大。報道效果雖是后置的,卻不能不提前考慮。前文提到的患者對“7”有意見的報道,報道主題是首批患者出艙,“7”只是作為信息簡單一提而被揪出來“考問”,可見對把握能力的要求之高。

            由此也引出,在“人人都可以是記者”的自媒體環境下,新聞報道“時度效”著力點的把握的確面臨不少挑戰。媒體記者背后包含一套編審流程、機制及價值導向,遇到問題需要時間去多方核實,與自媒體相比,在“時”上很難占到優勢,報道尺度上也不可能一味迎合、情緒化表達。往往事件發生后,自媒體各種版本的“報道”鋪天蓋地,雖真假難辨,但影響很大,留給媒體的是相對被動的報道局面。而一些媒體根據自媒體提供的信息進行報道,常發生反轉,報道的“時度效”被嚴重扭曲。

            當下,新聞媒體成為連接話語場的主要橋接點,扮演著重要的“二傳手”角色。[3]筆者認為,自媒體已成為輿論場上的重要力量,全媒體傳播格局下把握“時度效”的著力點,已不可避免地要將自媒體包含在內,作為新聞報道的線索、內容、形式,乃至創新的靈感來源。媒體發揮信息優勢、事實核實能力,對自媒體“報道”過濾、回應、改造提升,兩者合作實現對某一事件報道“時度效”的把握。

            自媒體“報道”理性客觀的,媒體可在核實后進一步報道,讓正能量獲得更多關注。上海疫情初期感染人數逐漸增多,感染后怎么辦成為關注焦點。一位申先生以自身經歷寫下《上海核酸異常自助手冊》引發關注。4月3日澎湃新聞采寫稿件《歷經13天治療,出院后他寫下核酸異常者自助手冊》。讀者留言說,這篇文章很好,希望能幫助大家逐步緩解對于新冠病毒的恐懼情緒;對自媒體“報道”速度有余、理性不足、情緒化強的問題,則可通過大數據手段分析其中的理性成分與情感訴求,使之成為報道的重要內容和視角選擇。換個角度看,自媒體的意見被看到后,產生了新的線索、新的時效;對于謠言,則在核實后辟謠。

            此外,自媒體對“時度效”的影響,也可通過快評應對。自媒體獲取受眾,靠快、靠觀點輸出。雖然后真相時代的重要表征是真相敵不過情感,但這不等于不需要真相,網絡快評如能既尊重樸素情感,又對事實、觀點進行情感化表達,其作為“時度效”著力點的功能正恰如其分。例如,澎湃新聞《疫線快評》系列評論及時、有感情地表達觀點,傳播效果不俗。

            全媒體傳播格局下,“時度效”的把握是動態過程,著力點也可能隨時變化,增強實時互動能力或是好方法?!秵栍浾撸鐣媲辶阆碌纳虾T趺礃恿??新華社記者帶你一起看現場!》的內容是記者對網友提問的調查回復,本身就是互動的結果。讀者還可點擊“向記者提問”功能按鈕實時提問,把單向報道變為記者與受眾互動的全過程,在互動中進一步了解、回應讀者關切,在“時度效”的有機統一中傳播真相傳遞真情。一些媒體也加大了對微信、微博留言的互動回復力度。

            綜上,把握好“時度效”的著力點,既離不開深入一線的記者像觸角一樣主動探深,觸摸到盡可能精準、合適的著力點,更要靠媒體運行機制支撐,調配好前后方力量,瞄準關鍵點重點發力,并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為專業能力插上“翅膀”,更好地體現“時度效”要求。

            參考文獻:

            [1]黎藜,吳嘉恩.主流媒體從敘事到融情的共情傳播策略研究——以《人民日報》新冠肺炎疫情報道為例[J].傳媒觀察,2021(08):35-41.

            [2]張志安,黃劍超.融合環境下的黨媒情感傳播模式:策略、動因和影響[J].新聞與寫作,2019(03):78-83.

            [3]李彪.輿論學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165.

            [作者為大眾日報輿論監督部(應急報道組)主任記者]

          來源:青年記者2022年8月上

          編輯:范君

          国产成本人片无码免费
              1. <output id="qaeul"><code id="qaeul"></code></output>